由於涉及一些議題,導致有人認為不該讓這部片在台灣上映。不過敝人否定,第一個理由已經模糊焦點,第二個,難道只要把眼睛遮起來,問題就不存在了嗎?(好吧有點扯遠了)

 

改編自同名漫畫的"聲之形",去年於日本上映時造成的迴響不輸給"你的名字"(連新海誠導演也讚賞這部感人神作),不但大膽、直接描述聽覺障礙跟校園歧視霸凌,還用簡單明瞭的方式呈現社交障礙的內心世界。如此讓人不願面對的現象穿插片中,卻意外的感動人心,但並不是很公式化的那種轉變劇情實為難得。

 

故事描述主角群小學時有一位聽障轉學生硝子進入,將也等人開始不停的欺負她,直到她離開這個班級。但從此之後被視為罪魁禍首的將也反而成了被欺負疏遠的對象,甚至到了國中昔日的朋友合夥宣傳將也是會霸凌人的同學,把他孤立。接著來到第二段,背負過去的罪惡感跟傷疤的將也選擇封閉自己的眼睛跟耳朵,低調過日不跟人來往,直到他與硝子再度重逢......

 

劇情從將也的悲傷,帶出其它角色後才講述原來對那段過往有疙瘩的不只有他一個人。這邊的帶入是自然而不做作的,角色之間的關係糾葛有一定的說服力,觀眾能明白他們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片中用人臉打叉叉的方式呈現將也封閉自己的內心,手法簡單直接反而帶來的衝擊更加強烈,也讓人知道社交障礙的人所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有的觀眾可能認為他們把內心的鬱悶小題大作,但敝人認為日本是一個非常壓抑自己感情的民族,表現出來的感情很少是百分之百,因此日本成了自殺率高的國家,不過也因為如此他們有關描寫內心心境的作品都細膩得如此貼近人性。

 

角色方面不僅是要角鮮明的性格,連戲份少的配角也安排的適度(雖然戲分真的少得可憐)。就算在走主角的路線,也不會將其它角色的風采給過份掩蓋。將也在自殺之前選擇跟硝子重逢,不知不覺中打消了自殺的念頭;遇見永束之前他一直沒主動找人搭話,就在向他人伸出援手之際,陌生人的叉叉第一次掉了下來;與硝子道歉、見面不知是罪惡感作祟還是想成為朋友,但後面與小學同學再度重逢時,微妙建立起來的關係再次陷入了泥沼(那些叉叉再度回到了臉上)。硝子在轉學的時候曾有過自殺念頭,在家人關懷後不再去想,直到遇見將也還有小學同學後,那一份愧疚感再度湧上心頭;認為自己天生的聽障破壞了大家的關係,在明白大家想法後,慢慢學會了釋懷。過去造成的傷痛無法完全撫平,但如果不踏出第一步,痛苦永遠懸在那裏。兩人在傷疤未消除時重逢,雖然以往的痛苦回憶找上他們,不過在將也表達了真正的想法之後,後面兩人都獲得了解脫。當中的過程情緒不斷的堆疊,但因為適時的笑點所以還不至於讓觀眾感到沉重。而最後在大家開心的笑在一起時穿插的是將也的視野,叉叉一片片掉落的畫面配上音樂,更是將情緒帶到最高處。

 

敝人沒拜讀過原作所以沒辦法比較差異,不過查過大綱後發現電影版的結局其實在原作中還有延續,但敝人認為電影版的斷點也很不錯。"聲之形"是一齣典型的青春群像劇,其中角色們在青春時期的掙扎想必能帶動觀眾的情緒(雖然敝人的眼淚是沒掉下來),看完後的餘韻久久無法離去。或許能得到不少有黑歷史的觀眾共鳴,但這部片可以視為一個從傷痛中成長的故事,帶來的感動並沒有因為媒介是動畫而有所減少。

 

PS:橋上的心有靈犀雖然是老橋段,但百看不厭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聲之形
    全站熱搜

    john7809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